塞纳河边的散步,香榭丽舍林荫下的低徊,餐厅里的慢酌,酒吧中里的细语……法式浪漫无一例外地与鲜花、烛光、香水、拥吻联系在一起。而法国文学,好像都脱不了浪漫二字,好像法国人的作品,要么是坐在巴黎左岸的咖啡店里构思的,要么,就是在普罗旺斯的乡下,对着一大片熏衣草地写出来的。
说到欧洲艺术历史,总少不了提到法国的文学艺术巨匠雨果。
维克多·雨果 (Victor Hugo) 1802年2月26日出生于法国东部风景秀丽的贝桑松,并在那里度过了他的幼年时代 。雨果的一生几乎跨越了整个19世纪,他从事文学创作的年代是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后复辟与反复辟势力较量的年代,作为文学家的雨果是当时社会变革的积极参与者。
雨果既是诗人,又是小说家、剧作家、文学评论家和画家。在长达60多年的文学生涯中,雨果为后人留下了79卷文学作品和4000多幅绘画作品,是法国和人类文化宝库中的一份宝贵遗产。
特别是1831年发表的小说《巴黎圣母院》和1862年发表的小说《悲惨世界》是雨果的两部代表作品。
他所创作的《悲惨世界》(Les Miserables)浪漫派派巨大的小说,名声遍及全世界。深刻地揭示了法国当时的社会矛盾,表达了对社会底层劳苦大众的深切同情。不论是透过电影、舞台剧、音乐剧,均被一而再,再而三的歌咏。这样的魅力,在电影上,从1911年第一部Les Miserables的影片上映至今。已有八个导演拍过此部文学名着。
1827年,雨果发表了〈《克伦威尔》序言〉(Cromwell)序言成为浪漫主义响叮噹的新文学宣言。他大力抨击新古典主义,主张悲、喜剧并置,装严与怪诞并重。伴随雨果从古典到浪漫的改革,使他成为浪漫主义流派异军突起的领袖。